为充分发挥破产制度挽救困境企业作用,破解破产程序专业性强、流程繁琐、成本高、周期长等难题,中院“三个一”创新智能化企业司法救助模式,建一个系统“一站式”服务、开一个窗口“前置型”救助、立一个平台“制度化”协同,让困境企业通过破产重整和解重获生机。2021年,厦门办理破产案件平均办理时间缩短一半以上,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4,破产案件办理实现零信访,盘活企业资产45.77亿元,化解债务204亿元,入选2021年度福建省深改委评选的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一、全外网“破产案件智能辅助系统”实现“六方两端”破产事务全流程“一网通办”
破产案件从申请到最终审结,需经历十余个程序,债权人数最多时超过千人,全国破产案件的平均办理时间超过500天,成本高、耗时长。为此,中院运用区块链技术研发上线全外网建设“破产案件智能辅助系统”,真正实现破产事务零时差反馈、零死角监督、零成本办理。全程展示破产案件办理进度和管理人工作进程,企业、债权人等随时可以通过电脑端和手机移动端查询案件进展。强化对破产资金的监督管理,实现破产流程的全面留痕、动态监管。建立企业、债权人、金融机构、法官、管理人、投资人等六方主体远程协作共享平台,融合互动交流、智能会议管理、账户查询交易、资产询价、投资人招募、资金监管、财产分配等多项功能,推动破产事务办理信息化、集约化、便利化。通过“一趟都不用跑,一分也不用花”的“一网通办”模式,为企业和群众节约破产事务办理成本2000余万元,仅用13天就线上和解了当事人远隔千里、纠纷上访近30年的某涉军企业破产案件。
二、实体化运作“破产公共事务中心”实现大数据精准施策
破产领域专业性强,企业出现债务问题,既难找到管理人,如厦门地区近4000名执业律师中仅有不到200名办理过破产事务,精通破产的律师寥寥可数,更难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只能坐等退出市场。为此,中院联合市发改委、金融局、工商联等5个单位共同成立实体化运作的破产公共事务中心,开发“破产公共事务”和“企业预重整平台”智能化线上服务模块,聚合各部门和行业资源优势,提供破产专业咨询和业务指导云服务,建立信息交换、融资、资产交易的大数据平台。困境企业在线上登记经营现状和资产调查,就能享受专业法律指导和困境成因分析。破产公共事务中心识别后认定企业具有挽救价值的,在平台发布企业融资战略需求、推广项目,由阿里、京东运营商引擎对接至各大资产交易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寻找“买家”,提高企业重整成功率。同时,与厦门银行等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提供额度50亿元的破产并购融资、杼困贷款等服务,为企业重生提供全方位服务。曾被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指定为唯一机上餐饮供应商的厦门联华食品有限公司因疫情影响陷入经营困境,被债权人申请破产清算,通过大数据重整识别机制,由清算转入重整,引入七匹狼集团注资1.8亿元,重焕生机,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和招商引资叠加效应。
三、扩容“企业破产资产接管与处置综合保障平台”实现协同救助
破产事务办理涉及金融、税务、市场监管、资源规划、建设等十余个单位,以往需要法院到“一户一家”协调解决。中院在金融司法协同的扎实基础上,进一步扩容企业破产资产接管与处置综合保障平台,全面覆盖市发改委、金融、税务、市场监管等26个单位,制度化协同治疗破产事务办理过程中的各类“疑难杂症”。拓宽协同领域,解决破产企业无钱可用、破产工作难以推进的问题,由厦门金圆集团等机构提供破产费用融资、破产信托等服务,指导金融机构发放全国金额最大的500万元破产费用无息贷款,联合市政府招商引资部门,高效引入央企中国绿色能源发展集团投资,仅用82天即推动省重点项目重获新生,释放沉睡土地面积1.5万平米,化解企业债务131亿元。
中院通过融合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专业审判,全面提升破产办理质效,促进经济发展,取得良好成效。2021年办结破产案件616件,同比增幅90.59%,在全省占比超40%,挽救企业72家,办理破产融资110亿元,通过重整与和解保留工作岗位800余个。厦门破产公共事务中心成立以来,为群众无偿提供各类破产咨询1630件次,协调和解破产案件18件,同比增长4倍,引导多家上市公司和房地产企业开展预重整,涉及债务总额21亿元、股民3万多人,有效降低破产成本,惠及人民群众,显著增强企业获得感,优化地区营商环境。